• 乳癌

  • 乳癌預後生物標記演進

    • 乳癌預後標記從最早的女性生殖因子、雌激素受體(ER)與黃體素受體(PR),演進至Her2表現型與三陰性亞型(TripleNegative)。
    • 分子診斷技術如FISH(螢光原位雜交)、CTC(循環腫瘤細胞)、外泌體(Exosome)等,可進一步辨識腫瘤行為與預後。
    • 組織免疫染色顯示不同亞型,如ER+/HER2-為Luminal型、ER-/HER2-為Basal-like型,而ER+/HER2+則屬Her2-like型。
    • 此一演進標誌著乳癌從「一種病」轉變為「多種亞型疾病」,有助於後續的精準分層治療與個人化照護。

  • Section image

    乳癌全方位疾病預防健康網絡

    乳癌疾病預防是一個涵蓋健康促進、早期篩檢至治療與預後的全方位網絡架構。個人化疾病風險包含以下元素,

    1. 賀爾蒙相關流行病學因子,包括初經年齡、停經年齡、未生育或初產年齡較晚、哺乳習慣、避孕藥與賀爾蒙替代療法使用史等。
    2. 乳房密度,高乳房密度(dense breast)是已知的乳癌風險因子,可藉由乳房影像檢查辨識高密度族群,做為日後風險溝通與精準篩檢依據。
    3. 高風險者之預防性處置,包含預防性乳房切除術(如BRCA突變載體)與化學預防藥物 Tamoxifen / Raloxifene 使用等,此為針對極高風險族群的個別化預防策略,需經基因諮詢與風險評估後決定。

  • Section image

    外泌體生物標記 Exosomes

    • 外泌體是細胞釋放的微小囊泡,包含mRNA、miRNA、蛋白質與脂質等資訊,具有傳遞訊息與調控癌症行為的潛力。
    • 乳癌細胞所釋放的外泌體可促進腫瘤增殖、免疫逃脫、血管新生與轉移等過程。
    • 特定miRNA如miR-155、miR-21、miR-373等已被證實與乳癌轉移風險與藥物抗性有關。
    • 外泌體分析有助於開發新一代非侵入性液態生物標記,用於乳癌預後評估與治療追蹤。

  • Section image

    不同風險分層下集成模型存活分析

    • 運用機器學習集成方法(ensemble learning),可用來分析乳癌個案預後存活模型。
    • 模型涵蓋多項關鍵變數,包括腫瘤大小、淋巴轉移、病理惡性分級、生育史、影像表現、基因表型與治療方式等。
    • 透過隨機森林與生存分析方法,對1,346名乳癌個案進行風險分層,精確預測其10年以上存活率。成果顯示高風險族群與低風險族群存活率差異明顯,有助於制定個人化治療與追蹤策略。